片断测试其实就是测试每一个像素,只有通过测试的像素才会被绘制,没有通过测试的像素则不进行绘制。OpenGL提供了多种测试操作,利用这些操作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效果。
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,曾经提到了“深度测试”的概念,它在绘制三维场景的时候特别有用。在不使用深度测试的时候,如果我们先绘制一个距离较近的物体,再绘制距离较远的物体,则距离远的物体因为后绘制,会把距离近的物体覆盖掉,这样的效果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。
如果使用了深度测试,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:每当一个像素被绘制,OpenGL就记录这个像素的“深度”(深度可以理解为:该像素距离观察者的距离。深度值越大,表示距离越远),如果有新的像素即将覆盖原来的像素时,深度测试会检查新的深度是否会比原来的深度值小。如果是,则覆盖像素,绘制成功;如果不是,则不会覆盖原来的像素,绘制被取消。这样一来,即使我们先绘制比较近的物体,再绘制比较远的物体,则远的物体也不会覆盖近的物体了。
实际上,只要存在深度缓冲区,无论是否启用深度测试,OpenGL在像素被绘制时都会尝试将深度数据写入到缓冲区内,除非调用了glDepthMask(GL_FALSE)来禁止写入。这些深度数据除了用于常规的测试外,还可以有一些有趣的用途,比如绘制阴影等等。

除了深度测试,OpenGL还提供了剪裁测试、Alpha测试和模板测试。继续阅读

我们在前一课中,学习了简单的像素操作,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BMP文件来丰富程序的显示效果,于是我们的OpenGL图形程序也不再像以前总是只显示几个多边形那样单调了。——但是这还不够。虽然我们可以将像素数据按照矩形进行缩小和放大,但是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的要求。例如要将一幅世界地图绘制到一个球体表面,只使用glPixelZoom这样的函数来进行缩放显然是不够的。OpenGL纹理映射功能支持将一些像素数据经过变换(即使是比较不规则的变换)将其附着到各种形状的多边形表面。纹理映射功能十分强大,利用它可以实现目前计算机动画中的大多数效果,但是它也很复杂,我们不可能一次性的完全讲解。这里的课程只是关于二维纹理的简单使用。但即使是这样,也会使我们的程序在显示效果上迈出一大步。继续阅读

今天我们先简单介绍Windows中常用的BMP文件格式,然后讲OpenGL的像素操作。虽然看起来内容可能有点多,但实际只有少量几个知识点,如果读者对诸如“显示BMP图象”等内容比较感兴趣的话,可能不知不觉就看完了。
像素操作可以很复杂,这里仅涉及了简单的部分,让大家对OpenGL像素操作有初步的印象。
继续阅读

今天要讲的是OpenGL光照的基本知识。虽然内容显得有点多,但条理还算比较清晰,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困难。即使对于一些内容没有记住,问题也不大——光照部分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内容,它的学习与其它方面的学习可以分开,不像视图变换那样,影响到许多方面。课程的最后给出了一个有关光照效果的动画演示程序,我想大家会喜欢的。继续阅读

今天要讲的是三维变换的内容,课程比较枯燥。主要是因为很多函数在单独使用时都不好描述其效果,我只好在最后举一个比较综合的例子。希望大家能一口气看到底了。只看一次可能不够,如果感觉到迷糊,不妨多看两遍。有疑问可以在下面跟帖提出。
我也使用了若干图形,希望可以帮助理解。继续阅读